2020年底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中央網信辦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能源局四部門聯合出臺《關于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》提出,到2025年,全國范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、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。2021年5月,前述四部門正式印發《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》,明確提出布局全國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,啟動實施“東數西算”工程,構建國家算力網絡體系。
2021年12月29日和2022年2月16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先后發布通知,同意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、成渝、內蒙古、貴州、甘肅、寧夏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,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。至此,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,“東數西算”工程正式全面啟動。
什么是“東數西算”?
“東數西算”中的“數”,指的是數據;“算”指的是算力,即對數據的處理能力。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孫偉介紹,我國西部地區資源充裕,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豐富,具備發展數據中心、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。要像“南水北調”“西電東送”一樣,充分發揮我國體制機制優勢,從全國角度一體化布局,優化資源配置,提升資源使用效率。
8個算力樞紐節點
按照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布局,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、成渝、內蒙古、貴州、甘肅、寧夏這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將作為我國算力網絡的骨干連接點,發展數據中心集群,開展數據中心與網絡、云計算、大數據之間的協同建設,并作為國家“東數西算”工程的戰略支點,推動算力資源有序向西轉移,促進解決東西部算力供需失衡問題。
八地節點在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中定位并不相同。貴州、內蒙古、甘肅、寧夏4個節點要打造面向全國的非實時性算力保障基地,定位于不斷提升算力服務品質和利用效率,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,夯實網絡等基礎保障,積極承接全國范圍的后臺加工、離線分析、存儲備份等非實時算力需求。
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、成渝4個節點要服務于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需要,定位于進一步統籌好城市內部和周邊區域的數據中心布局,實現大規模算力部署與土地、用能、水、電等資源的協調可持續,優化數據中心供給結構,擴展算力增長空間。
10個數據中心集群
10個集群分別是:位于內蒙古樞紐的和林格爾集群,貴州樞紐的貴安集群,甘肅樞紐的慶陽集群,寧夏樞紐的中衛集群,京津冀樞紐的張家口集群,長三角樞紐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集群、蕪湖集群,粵港澳樞紐的韶關集群,成渝樞紐的天府集群、重慶集群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強調,為堅決避免數據中心盲目發展,在當前起步階段,10個數據中心集群劃定了物理邊界,并明確了綠色節能、上架率等發展目標。比如,集群內數據中心的平均上架率至少要達到65%以上,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有顯著提升。
“東數西算”將帶動哪些產業鏈發展?
數據中心產業鏈既包括傳統的土建工程,還涉及IT設備制造、信息通信、基礎軟件、綠色能源供給等,產業鏈條長、覆蓋門類廣、帶動效應大。通過算力樞紐和數據中心集群建設,將有力帶動產業上下游投資。
截至目前,我國數據中心規模已達500萬標準機架,算力達到130EFLOPS(每秒一萬三千億億次浮點運算)。隨著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持續滲透,全社會對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,算力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。加快推動算力建設,將有效激發數據要素創新活力,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,催生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。以數據中心、千兆入戶、通信基站、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基建產業將迎來新的時代發展機遇。
責任編輯:李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