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脈 channel
定義:是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,以及附屬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的統稱,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干,全身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。
學科:中醫藥學_中醫基礎理論_經絡
相關名詞:經絡 臟腑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【延伸閱讀】
經脈是中國獨有的醫學概念,是中醫理論“經絡學說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經絡學說認為:人體由經脈和絡脈交織成的網狀結構所貫通和覆蓋,連接臟腑官竅、四肢百骸,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。經脈在人體多以縱向為主,循行于人體較深部位,有一定的循行路徑,是主干;絡脈在人體縱橫交錯,網絡全身,深淺皆有分布,是經脈中分出的遍布全身的分支。按照經絡學說理論,經脈是全身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,包含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、十二經別三部分。
十二正經的名稱由手足、陰陽、臟腑三部分組成,具體如下:1.手三陰經。包括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,分布于上肢內側。2.手三陽經。包括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,分布于上肢外側。3.足三陽經。包括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,分布于下肢外側。4.足三陰經。包括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,分布于下肢內側。
十二正經循行有其特點:手三陰經從胸走手,手三陽經從手走頭,足三陽經從頭走足,足三陰經從足走腹。它們在人體的循行周而復始,循環往復,如環無端。循行順序為:“肺大胃脾心小腸,膀腎包焦膽肝肺?!?/p>
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之外的重要經脈,別道奇行,交叉貫穿于十二經脈之間,有聯絡、統率、調節十二正經的作用。這八條經脈包括:任脈,督脈,沖脈,帶脈,陰蹺脈,陽蹺脈,陰維脈,陽維脈。除帶脈橫行腰腹外,均自下而上走行。任脈、督脈和沖脈同發源于胞中,具有一源三岐的特點。
十二經別是從十二正經分出,深入軀體深部,循行于胸腹和頭部的支脈,循行特點為:離、入、出、合,具有向心性和向上性。經別的向心性特點為“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”觀點提供了理論依據;經別的向上性特點,即十二經別均上達頭部,為近代發展的耳針、面針、鼻針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。
經絡學說在中國三千多年的醫學實踐過程中,一直作為醫學理論體系重要核心的一部分而存在,在治療、康復、養生方面的影響意義深遠。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就是以六經辨證體系作為架構而寫成;中醫的艾灸、針灸、按摩都是以經絡學說為施術的根據。
經絡學說在治療效果上的獨特表現,也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關注。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實驗找到經絡的實體,它是神經、血管、淋巴、筋膜,還是某種能量?至今還沒有定論。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,即經絡只存在于活人身體中。
中醫的經絡學說是中國人對世界醫學的貢獻,是中醫學闡述人體生命運動規律的基本學說之一,在醫學臨床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。
(延伸閱讀作者: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宮曉燕)
責任編輯:張鵬輝